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风口国门”铸忠诚新疆阿拉山口气象干部职工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贡献气象力量

来源:阿拉山口零距离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4日 09:58     浏览次数: 打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山口市一代代气象工作者迎风雪、冒寒暑,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气象人爱国爱党的情怀、敢于担当的品格、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今,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责任重大,他们——

“风口国门”铸忠诚

10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山口晴空万里,微风轻拂。

这一天,阿拉山口市气象局收到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的回信。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他们通过信件,向中国气象局党组汇报了“守国门、观风雨”的风雨历程以及守护阿拉山口繁荣、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和决心,并在信件结尾签下了每个职工的名字。

“我很高兴看到阿拉山口气象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一道实现了飞速发展,感受到你们对气象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党和人民的无限赤诚。”“边疆地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意义重大。同志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边疆气象卫士,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陈振林的回信,让阿拉山口市气象局干部职工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这封回信是对边疆气象工作者的关心和信任,是对其建设边疆、献身边疆的高度肯定,也对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要求,弘扬优良传统,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边疆气象卫士。

老一辈气象人“守国门、观风雨”

阿拉山口被誉为“一带一路”陆路“黄金口岸”。作为全国四大风口之一,阿拉山口市全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多达148.9天,最多日数为188天。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气象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气象局便作为第一家单位入驻这里,一代代气象干部职工坚守了数十个春秋,全力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阿拉山口素有“黑风口”之名,瞬时极大风速达55米/秒,也被称为“风口国门”。在如此重要的关口要隘,气象数据却是空白的。1956年,原中央气象局(现中国气象局)从全国大规模气象站网布局的科学性、覆盖性、代表性考虑,特别是修建中苏(苏联)友谊铁路的需要,决定在铁路出境点阿拉山口建立气象站,弥补该地区气象数据空白。

当年6月,受博乐市气象局委派,刘英和郑文同两人骑着马,拿着指北针,从博乐行走3天来到阿拉山口,开展选址建站。1956年7月1日,除了简单的气象仪器外,在没有其他任何办公设备的条件下,阿拉山口气象站在寥无人烟、荒凉寂静的戈壁上建起,预报员在“地窝子”里点着柴油灯办公、生活。

如今,1957年的“基本气象观测记录年报表”,陈列在市展览馆一号展厅中心,记录着那段艰苦时光。

1970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勇到阿拉山口考察边防时说:“是阿拉山口气象站保卫了这片土地。”1978年,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来到阿拉山口气象站调研,激动地对气象干部职工说:“你们为祖国西部边疆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测风雨、观云天,为祖国的气象事业发展收集了珍贵的气象资料,另一件就是看守住了祖国的西大门。”

阿拉山口气象站工作人员开展观测工作(196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供图

赓续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2020年,阿拉山口市气象局将老一辈气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凝练成六个字“守国门 观风雨”,并建成站史馆。3年来,共接待各界人士600余批次万余人,现已成为阿拉山口市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时代气象人敢为人先勇担当

茫茫戈壁,疾风如刃。阿拉山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里的风有多大?市区里的树木都向东南方倾斜生长,且树的西北面基本没有树枝和树叶。市气象局局长周建勋说,这些年随着城市发展,楼房阻挡了风力,树木的生长环境比之前好多了。

“过去大风是预报员的‘噩梦’,现在却是预报员的财富。”周建勋说。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大风天时,每次观测前,都要将3名职工用绳子捆在一起,匍匐向前到观测场。顶风观测一次总会有人受伤,每组观测数据都来之不易,自建站以来,阿拉山口气象观测数据从未中断。

如今,市气象局预报员们抓住大风天气搞科研,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气象保障和大风机理研究,仅2022年,就上报了6个科研课题,其中两个课题获准实施。几代阿拉山口气象工作者跟风打交道积累的经验,已成为新一代气象工作者科研财富和攻关重点方向。

undefined

图为阿拉山口风力发电基地 阿拉山口市党委宣传部 供图

在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10年里,阿拉山口气象部门与铁路部门不断深化合作,在双方努力下,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已形成规范的操作流程。周建勋说,按预警要求,阿拉山口风力达到11级和12级时分别发布大风橙色、红色预警信号,但根据铁路部门出现8级大风就停止一切户外作业的要求,气象部门专门为铁路部门“定制服务”,每次大风接近8级时,就开展电话“叫应”。

今年9月26日,在大风天气来临前,阿拉山口市气象局“叫应”铁路部门,将换装调整到室内进行,减少大风天气对列车和人员带来的不利影响。阿拉山口市党委宣传部 供图

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朋友圈”不断扩大,经阿拉山口岸通行的中欧班列路线已达111条,年通行量达4652列,占全国通行总量近五成,成为我国西部最繁忙的陆路港口。结合哈萨克斯坦多思特克火车站进出阿拉山口区域局地小气候频发的情况,市气象局将服务延伸至此,并联合铁路部门制定了大风天气停轮期间列车防溜、区间停靠等防风技术操作规程,针对不同列车车型和不同路段可能出现的风吹雪、大雾、沙尘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均有精细化应急预案。

今年开工的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站前工程S1标项目位于阿拉山风口处,大风天气给项目进度带来一定影响,“这里几乎一半时间都是大风天气,风力达到6级以上就要停止施工,气象部门主动和我们对接,对未来天气情况尤其是风力进行分钟级预报,见缝插针地指导施工,项目有望提前一个月完工。”项目负责人罗文辉介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阿拉山口经贸往来日渐活跃,为边疆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给气象服务带来更高要求和更多考验。如今落户在阿拉山口的各类企业达百余家。针对部分企业对短临预报有迫切需求,还有企业需要中长期或精细化预报服务,市气象局定向为其推送天气信息和跟踪服务,提供精细化、专业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

大风愈烈,信念愈强。如今,这个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满族等5个民族13名职工组成的光荣集体,传承着老一辈气象人守国土勇于献身、不畏牺牲的精神,创建了“传承红色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党建品牌,通过抓实“党建+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奋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注入气象力量。

【关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