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市坚持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全方位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优化服务,逐步构建起多元共治、精细高效的市域治理新格局,为口岸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治理“桥头堡”。构建共建联治。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将6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关检单位党组织纳入社区管理,构建协同作战的“亚欧枢纽红色党建区”。制发县级领导包联社区、部门单位共驻共治通知,明确各方责任,强化“三级联动”机制,促进单位、行业、社区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精细组织指导。聚焦街道赋权难、社区任务重、两新组织党建薄弱等难题,调整39名县级领导包联社区(网格)全覆盖,结合“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深入镇街、社区、企业调研,解决重、难、堵问题73件,推动基层治理任务有效落地。织密治理网络。调整优化网格,推动建立党小组31个。搭建联户(铺)茶会、民情恳谈会、邻里互助群等说事平台,发挥53名党员中心户“关键纽带”作用,协助社区引导、组织、管理居民参与治理工作,各族居民以积分兑换等价值物品928人次37045元,“站着看”“跟着干”到“自己管”的氛围逐步转变。
二、多方联动聚合力,激发治理“新动能”。凝聚治理合力,强化协同参与。结合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情况,动态调整街道社区 “兼职委员” 配置,海关、火车站、部队等驻市单位纳入其中,兼职委员单位积极参与镇(街道)、社区协商会议92次,协助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和具体问题300余项,有效促进各方资源在基层治理中协同整合与高效利用。激活治理活力,整合服务力量。编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报到”工作指南》,通过“认领一个服务项目、开展一次宣讲活动、完成一个‘微心愿’、参加一次社区活动”完成“报到”建档手续,全市800余名党员干部根据职业特点、个人特长,认领群众“微心愿”323个,解决群众困难700余件,社区治理模式逐步由“单打独斗”转变为“联动作战”。提升治理效能,创新治理机制。用好“2112”下沉机制,探索“班子成员包社区、科室包中心、干部到网格”模式,59名镇街干部全覆盖沉到一线,协助社区“两委”班子开展工作,一线调解居民纠纷79件、政策答疑633件。解决外墙保温、停车位增加等诉求123件。
三、紧抓协同强融合,汇聚基层“新活力”。一是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开展社区书记“定诺亮诺践诺”活动,完成21件年度民生实事。实施社工队伍专业化锻造计划,考取社会工作证书16人,联合部门业务培训27场次1600余人次,社区干部服务群众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建强志愿者服务队伍。采取在本社区“培”、居民中“挖”、外部“引”方式,组建“石榴籽家政服务队”、西部计划“儿童托管班”、“小雨点”护行岗12支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固化开展公益性志愿服务400余场次,示范带动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三是建强社会组织队伍。开展“社会服务资源进社区”行动,聚焦服务“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引进未成年人保护站进驻友谊社区,持续做好金运“银龄食堂”,打造覆盖全市的老年人助餐点。引入“五行三司”进驻金港社区办公,为企业“高效、便捷”金融服务27次、保险服务8次,有效助力口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