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漠戈壁上,山谷湖畔旁,一排排风电机组徐徐转动,一片片光伏板列阵整齐,勾勒出波澜壮阔的“天际线”,正源源不断将绿色电能输送至建筑楼宇、企业车间,点亮城乡万家灯火,释放澎湃发展动能。
作为全国“四大风口”之一的阿拉山口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年有效利用风时可达2500小时,年日照时长超3000小时。依托当地独特的光热气候和富足的风力资源,光伏发电、风能发电优势突出。

新疆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风电场风电机组。艾力夏德 摄
2009年,新疆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积极响应 “双碳” 目标,于阿拉山口布局风电项目,打造了 2361 平方米的白色 “风电森林”,将呼啸的风转化为奔腾的绿色电流。2014年,阿拉山口东贝洁能有限公司紧跟步伐,在这片戈壁滩上建设起 2300 多亩的蓝色 “光伏海洋”,让阳光也化作清洁电力。如今,阿拉山口已成功将风光资源转化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以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向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献礼。
科技赋能,激活“风光”转化效能
科技是新能源产业高效运转的核心驱动力,在阿拉山口的风电场与光伏区,智能化技术正让“风光”资源转化更精准、更稳定。
在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调度室内,十几台显示器实时刷新着风电场内每一台机组的运行参数,风电运行值班员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与现场检修人员实时连线,将故障信息、发电数据等精准同步,最快可在30分钟内完成单机故障排查与修复。
据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运维一班班长李宗运介绍,每台风机配备的128个传感器,能实时采集风速、温度、振动等200余项数据,为机组优化运行提供决策支撑。风机的 “调速器”—— 变桨器,能通过转动叶片改变迎风角度,在风速过低时最大化捕捉风能,风速过高时调整角度减少受力,避免机组过载。
该公司风电场的变桨系统搭载自适应控制算法,在 8 米 / 秒至 25 米 / 秒风速区间内,发电效率可提升约 8%。“这套算法如同大脑,能实时判断风速变化,让风机始终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李宗运说道。
而风电并网的 “稳压器”—— 变频器,可将风机产生随转速变化频率的电能,转换为与电网频率一致的稳定电流,既保障电网安全,又减少电量损耗。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减少因电压波动造成的损耗超 50 万千瓦时。
阿拉山口东贝洁能有限公司的光伏电站同样以智能技术提升转化效能。其一期50MWp电站全套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通过SUN2000-28KTL型组串式逆变器实现单块光伏板发电状态独立监控,结合无线通讯系统、厂区后台监控平台,构建起“组串级实时监测+手持终端视频回传+远程后台调控”的全链路管理体系。

新疆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数据检测中心。艾力夏德 摄
“组串式逆变器不仅安装简易、方便部署,也降低了我们对施工方的技术要求,无线通讯让项目建设更加便捷。”阿拉山口东贝洁能有限公司站长张亮说。
目前,阿拉山口东贝洁能有限公司已获17项专利,涵盖智能电控柜、防水高绝缘光伏连接器等设备。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同创新,使光伏电站年均发电小时数稳定在1600小时以上。
张亮还透露,未来公司将继续聚焦智能技术,打造疆内乃至全国一流的智能光伏电站,通过技术迭代提升发电效率,让每一块光伏板都发挥最大效能,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更优方案。
人才聚力,筑牢产业创新梯队
在阿拉山口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版图中,人才是驱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在这片戈壁滩上,一群满怀创新热忱的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扎根于此,以智慧和汗水构筑起新能源发展的人才高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智力动能”。
近年来,阿拉山口市先后制定完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明确重点引进领域。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 20 万 - 50 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每年提供 30 - 100 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同时,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自主创业补贴,为投身新能源领域的创业人才提供福利保障。
阿拉山口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不仅体现在建市时间短,人才结构也呈现年轻化特点。据张亮介绍,其公司员工中 “80 后”“90 后” 占比超 60%,“年轻人才带着前沿技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加入,为光伏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增添了活力。”
在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风电运维团队中,“90后”青年马翔宇正盯着监控屏幕记录风机数据。2023年,他从西安工业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就业机会,毅然来到阿拉山口。
“我不觉得这里偏远,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马翔宇说。
如今,在阿拉山口的风电场与光伏区,众多像马翔宇一样年轻的技术人员们身着工装穿梭于设备之间,他们怀揣着在新能源领域干出一番事业的理想,以“科技拓荒者”的姿态,扎根边疆,为博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大漠中筑起人才创新的“绿色长城”。
正如张亮所说:“当技术与人才同频共振,戈壁滩上的风光资源才能真正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共生,绘就绿色发展图景
风光产业发展的初心是提供清洁低碳能源,服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逐步提升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这为风光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指明方向。
据张亮介绍,阿拉山口市2300多亩的光伏板,可实现25年内年均上网电量约6500万kWh,折合年节约标煤22750吨,减少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排放约46800吨——相当于每年新增1.2万亩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我们在施工时采用‘光伏板架空+原生土回填’模式,既保证了植被自然恢复空间,又不影响地表径流,让戈壁滩在发电的同时保持生态完整性。”张亮说。
“我们是一家绿色能源企业,希望将绿色环保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我们坚持最高标准,采用先进技术,尽可能地降低风电站对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李宗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