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意外之喜!”詹鹏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本次新疆鸟类拍摄计划中并未将卷羽鹈鹕列为目标物种,这一发现完全超出预期。
7月21日,中南民族大学教师詹鹏和西南民族大学教师杨楠在阿拉山口市艾比湖区域拍摄时,意外捕捉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卷羽鹈鹕的身影,为艾比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增添了有力佐证。

当日清晨七点,在阿拉山口市的“8”字湖区域,詹鹏穿过茂密的芦苇荡,在一处隐蔽观察点意外发现一只体型硕大的水鸟。“它浮在水面上,长长的嘴特别显眼,通过镜头放大才初步判断是鹈鹕科鸟类。”下午,在艾鸟社志愿者田向东的引导下,他们在艾比湖保护区河口观鸟亭附近的前滩地带又有了新发现:一处前滩同时出现2只卷羽鹈鹕与10余只黑鹳,另一处则聚集着8只卷羽鹈鹕。由于距离较远,仅用长焦镜头录制了一段视频。
拍摄时,他与同伴严格遵循观鸟规范,最大限度减少对鸟类的干扰。“当镜头刚从芦苇丛间隙小心探出时,水面上的卷羽鹈鹕还在悠闲漂浮,显然没察觉我们。”詹鹏回忆,此时他抓紧时机拍摄了数张静态影像。不料,附近鸻鹬类水鸟被镜头惊动,发出的警报声促使卷羽鹈鹕集体起飞。“恰好抓拍到起飞的全过程,翅膀展开时的震撼感,是视频里根本感受不到的。”詹鹏说。

待拍摄结束后,通过形态特征比对及资料核查,詹鹏确认所拍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鹕。“这是我第一次拍摄到国家一级卷羽鹈鹕,这次的拍摄首先是对我个人的观鸟的加新,而且是份量很厚重的加新。其次能够见识到这么大型的水鸟在自己的面前起飞,非常的激动。”
卷羽鹈鹕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种隶属于鹈鹕科的大型水禽,是自然界中极具辨识度的“旗舰物种”。从外形来看,成年卷羽鹈鹕体长可达1.6米至1.8米,双翼展开时宽度能超过3米,庞大的体型在水鸟中格外醒目。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那根修长而粗壮的喙,前端悬挂着一个可伸缩的喉囊,这是它们捕鱼时的“秘密武器”——当发现猎物时,会迅速张开嘴将喉囊伸入水中,一次性可兜住数公斤的鱼虾。
在习性上,卷羽鹈鹕是典型的群居性水鸟,常以小群为单位活动,此次詹鹏在艾比湖观测到8只集群的现象,符合其生活特性。它们对栖息地的要求极为苛刻,尤其繁殖期必须依赖水质优良、鱼类资源丰富的内陆湖泊、河流及沼泽地带,且需要大面积的芦苇荡或岛屿作为隐蔽繁殖场所。
我国新疆地区因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成为卷羽鹈鹕在国内的核心繁殖区域之一。但由于栖息地碎片化、食物资源变化等因素,其野外种群数量一直较为稀少,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范畴,同时也是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此次在艾比湖多次观测到卷羽鹈鹕的踪迹,不仅为研究其繁殖地扩散提供了新线索,更从侧面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已形成适合珍稀水鸟栖息的“生态圈”。
谈及拍摄心得,詹鹏表示除卷羽鹈鹕外,此次还记录到大天鹅、黑鹳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这些记录印证了艾比湖生态的改善。他呼吁:“在拍摄过程中不要为了追求拍摄的质量,过多的靠近鸟类的栖息地,爱鸟护鸟文明观鸟。”正如艾比湖湿地的芦苇为鸟类提供庇护,人类的克制与守护,才是这些生灵最可靠的“安全屏障”。
此次卷羽鹈鹕的集群现身,不仅为阿拉山口市的生物多样性记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彰显了当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随着湿地环境持续改善,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珍稀鸟类选择在此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