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山口,这座矗立在祖国西北边境的国际贸易枢纽,既是国家陆上边境口岸型物流枢纽、中欧班列五大沿边陆路口岸重要节点,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场。口岸下辖的艾比湖镇金港社区,肩负着服务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300余家企业(其中物流企业超200家)的重任。为充分释放“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效能,当地以物流企业为纽带,组建“金色丝路”国际志愿服务队,在保障综保区企业高效运营、提升跨境物流服务能级的同时,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国门边关,为阿拉山口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博阿精”经济区域一体化注入民族团结新动能。
随着口岸贸易日益繁忙,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内人员流动性持续增大——夏季有0.6万余人在此停留,冬季人数攀升至1.1万余人,全年平均流动人次超2.5万,其中不少是来自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外籍友人。语言不通、出行不便、食宿难寻等问题,不仅给外籍友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也对当地社会治理提出新挑战。正是看到这样的需求,“丝路护航”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志愿服务队以“金希望、金暖流、金手指、金家园”为核心内容,组建法律援助、关爱帮扶、应急救护等7支专业服务队,构建起“1+4+7”国际志愿服务体系,用贴心服务架起跨越国界的民族团结“连心桥”。

2025年3月,“丝路护航”志愿者服务队全面升级扩容为“金色丝路”中哈司机国际志愿服务队,152名来自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爱心社会人士的志愿者们携手同行,让服务力量更加强劲。依托阿拉山口市7个蜂享驿站、11个蜂享连心站、司机之家及7个社区志愿服务站,项目搭建起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国际志愿服务阵地,成功构筑起“随处可及、群众便利”的“5分钟国际志愿服务圈”。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外籍货车司机和国际友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1.35万人次。
为促进文化交流交融,服务队围绕春节、端午、中秋、国庆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金希望”双语文化活动,组织制作中国结、写福字等充满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交流活动10场,吸引350人次参与;在全市12个志愿服务站点打造“三语”暖心文化角,摆放着“三语”版《阿拉山口市志愿服务宣传手册》,备好茶叶、奶茶等供外籍友人免费取用,让不同文化在此碰撞出和谐友爱的火花。

志愿服务的温度,更藏在日常的点滴关怀里。
“金暖流”服务中,志愿者们在站点轮流值班,义务提供问题咨询、免费WiFi、手机充电、协助点餐、快递取送等贴心服务;7个社区开设的双语调解室,妥善化解外籍司机、旅客遇到的劳资纠纷、交通事故处理、生活纠纷等问题;针对跨境金融需求,志愿者联合专业力量开展政策培训与咨询,协助长期在口岸发展的国际友人办理银行账户、银行卡,保障跨境金融交易安全顺畅。

“金手指”服务则聚焦技能提升,在外籍司机停车场设置“5分钟快检服务点”,提供车辆基础检测与维修教学,累计授课2天覆盖80人次;每月邀请市应急管理局、人民医院等单位专家开展应急救护培训,3天培训惠及130人次;公、检、法、司及海关、边检专业志愿者每月开展12次政策宣讲与法律双语咨询,帮助外籍友人更好地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规制度。
“金家园”服务更是让外籍友人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中哈蜂享驿站”的共享食堂里,每周一次的新疆美食活动已举办15次,200人次在学习制作手抓饭、烤包子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为中哈司机开展义诊,25人次在中哈两国医疗专家的联合诊疗中获得专业帮助;依托国门医院人民医院中医药服务基地组建的跨境医疗服务队,通过2次“医路同行 健康护航”活动,将中医康养理念传递给更多外籍友人,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跨境医疗旅游新模式。

如今,“金色丝路”国际志愿服务队已成为阿拉山口口岸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服务中外友人、促进经贸发展的同时,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丝路之上常开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