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草原”凝聚“筑梦”合力——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博乐市一角。

博乐市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

精河县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对子参观该县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阿拉山口市爱心顺风车帮帮团。 本版图片由博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博尔塔拉,还是那个熟悉的博尔塔拉。
草原、沙漠、碧湖、雪山、峡谷、湿地、森林……自然景观雄奇秀丽,令无数人为之向往。
博尔塔拉,不再是那个熟悉的博尔塔拉。
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前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乘着内地省市援疆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将自身的发展深度融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局,全州呈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大幅改善、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如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又有了新愿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努力将实现各族群众的“团结梦”和“发展梦”融入“中国梦”,凝聚起“筑梦”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擦亮博州民族团结这张“名片”。
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彰显创建决心
在博州2.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35%,多元的民族成分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博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就是为了守护好这条生命线。”博州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巴音克西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就是不断深化巩固民族团结,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全州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载体。
站位高度决定重视程度。2016年4月,博州党委和政府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之需、战略之策,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州、县(市)两级分别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组、宣传组等,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认识深度决定推进力度。为确保创建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博州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制定了《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意见》和每年的推进方案,先后召开全州动员大会、工作推进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座谈会、培训会、示范点观摩会等98次,安排创建工作,跟进创建进度,形成了衔接紧密、延伸到底、全面覆盖的工作推进体系,并建立落实工作协调、监督检查、问责问效等工作机制,为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62名,并将创建活动纳入博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州、县(市)财政预算,整合投入各类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干事;实行领导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县(市)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各部门各单位绩效考核指标,并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成效作为绩效考核奖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奖励和精神文明单位命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
如今,无论是在机关、学校,还是在乡镇、军(警)营,持续发力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正引领着博州各族群众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典型引路激发争先创优内生动力
2月23日,走进精河县精河镇锦福社区一楼剪纸展厅,笔者看到墙上整齐地挂着数十幅当地农民剪纸艺人张百雁的作品,其中《姑娘追》《叼羊》《猎鹰》《绣花毡》《牧场金秋》《琴趣》等大幅剪纸作品,无不透着浓郁的新疆风情。
一张巨大的桌子上,摆放着设计稿、胶水和刻刀,十几个不同民族的女孩正埋头刻“画”,其中一位便是张百雁的徒弟早日古 • 阿不都克力木。只见刻刀在她手中熟练地翻飞舞动,不一会儿工夫,20厘米见方的作品便有模有样了。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如今成了锦福社区的文化特色,成了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精河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锦福社区成立了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文化能人组成的剪纸协会,举办剪纸培训班、剪纸经验交流会,打造剪纸展厅,为各族剪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切磋和交流的平台,“除了能够传承和发扬剪纸技艺,培养各族孩子动手能力,增进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还可以增加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锦福社区只是博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3年来,博州深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乡镇(街道)、进村(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警)营、进景区、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八进”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特色鲜明、具有时代感、群众认可的创建典型,打造具有“博州特色”的创建品牌,以点串线,点面结合,带动整体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州共命名州级、县(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981个(州级层面命名191个,县级命名790个),创建率达91.85%。
“如今,博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脚步铿锵有力。”博州民创办干部告诉笔者,创建工作凝聚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实际行动丰富着创建工作的“博州样本”。
——博乐市第五小学以“互助融情”为中心,开展“同学国家通用语言、同书共读、同唱歌曲、同台竞技、同园劳动、同过佳节、同桌进餐、同访群众”系列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师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的阿拉山口市,结合自身“风口国门”的特点,创立“一家人一家亲”文化品牌,打造6个面向国内外游客、青少年、机关干部、军警官兵和企业员工的体验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组建了“爱心妈妈”“爱心顺风车帮帮团”等社会团体……铸就了军民齐心“守边防戍边关”的钢铁长城。
——活跃在阿拉套山脚下五十一载的乌兰牧骑,早已成为温泉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这些“草根”演员时常将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故事,自编自导成语言类、歌舞类等节目,穿戈壁、跨草原,顶骄阳、冒严寒……只为把精神食粮送给各族牧民,把民族团结“种”进各族群众心里。
创新载体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沃土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为了把博州人的心拢在一起,凝聚成创建的最大合力,博州创新创建载体,通过民族团结“微行动”不断厚植好人“沃土”、壮大好人群体,“最美博乐人”的数量层级不断被刷新。
快板打起来,锣鼓敲起来。2月22日,在博州全民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一间演播厅,一段以“最美博乐人”哈孜别克 • 哈山为故事原型的“锣鼓快板”正在紧张排练中。
“2月28日,博乐市对首批240名‘最美博乐人’进行了表彰,涵盖‘民族团结模范’‘最美结亲干部’‘诚实守信模范’‘助人为乐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六大类,他们是通过各乡镇(场)推荐和网络投票等方式推选出来的。”博乐市创建办副主任张志刚说,“还有14类260名‘最美博乐人’,将分批进行表彰。”
“最美博乐人”的评选,最初不仅源于精河县2015年开展的民族团结“微行动”,更源于顶层设计的引导,源于生活在各个层面的干部群众的身体力行。
大道至简,见微知著。2016年,以“搜集小照片、编辑小故事、寻找小典型、搭建小舞台、唱响小歌曲、表彰小模范”为主要内容,以“微走访、微传播、微联谊、微互动、微网格、微工程”为基础形式的民族团结“微行动”,在博州全面开展。博州各族群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一个个“微行动”激活民族团结的“社会细胞”,夯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基础。如今,“微行动”已成为博州统筹开展基层各项工作的新动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抓手、凝聚人心教育群众的新方式。
基层是创建的主战场,群众是创建的主体。博州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做到创建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让创建活动在群众中动起来、在基层热起来,各族群众参与“微行动”热情高涨,“小故事”不断被挖掘、“小典型”不断涌现。
2016年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让博乐市小营盘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畜牧师哈孜别克 • 哈山与小营盘镇呼和布热村村民任本忠“一次结亲,终身结缘”。今天帮他买点农资、装个窗帘,明天给他送台电视机、交个水费,2017年国庆节还带着任本忠去了趟北京,参加了天安门升国旗仪式,圆了他的“首都梦”。“哈孜别克 • 哈山待我们真的比亲人还要亲!”任本忠的妻子如今是逢人便夸。
精河县茫丁乡肖乃村有一对民汉兄弟,用30年的互帮互助,为民族团结作出了最好的注解。这对兄弟,汉族哥哥叫张振华,维吾尔族弟弟叫穆合得江 • 买买提,两家承包的棉花地紧挨着,两家的房子院墙连着院墙,连在县城买的楼房都是一条路上相邻的小区。30年来,他们共用一张银行卡,而这张卡里管理着两家人每年最大的一笔收入。
这样的故事,在博州还有很多。
据统计,自博州开展民族团结“微行动”以来,已挖掘好人好事3752例,表彰各类“小典型”3254人。随之而来的还有博州软实力的日趋增强、美誉度的日益提升。
兵地融合走好区域发展“这盘棋”
曾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91团,和该团的兵地共建镇——精河县托托镇“泾渭分明”;如今,兵地双方在多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在生产上融合、文化活动中融合、感情上融合,还以“兵地一家人”的思路,擘画区域发展“这盘棋”。
托托镇托托北村农民薄景钟和91团职工肖学前,可以说是因棉结缘。
托托镇的棉花种植水平跟91团相比差一大截,棉苗成活率低,严重影响了产量和村民收入,以往,托托镇的农民只能“望棉兴叹”。有一年,薄景钟看着自家棉苗长势明显不如邻近的肖学前家,心急如焚,且心有不甘,便试着向肖学前求教。谁知,肖学前二话不说,就将自己的种棉心得倾囊相授。当年,薄景钟家的棉花亩产从200多公斤增至400多公斤,200亩棉田增产近一倍。
农业种植是91团的优势,牲畜养殖是托托镇的优势,因此技术交流成为兵地融合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固本谋远、步履坚实,兵地融合愈深入,民族团结愈巩固。近年来,第五师91团和托托镇在生产方式、科技教育、文化民俗等方面相互影响、互学互帮、共同发展,形成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发展模式,努力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局面。为进一步扩展兵地融合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兵地融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2017年,双方还在技术、干群、资金、资源、文化等方面“密切结对”,深化兵地共建共融共创,推动兵地融合、民族团结向纵深发展,实现兵地利益共同、感情相连,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第五师91团和精河县托托镇只是博州兵地融合发展的一个剪影。
兵地融合是发挥兵团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径。兵团要在兵地融合民族团结上展现新作为,就要始终着眼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立足于发挥维稳戍边特殊作用这个根本,抓住增进兵地融合民族团结这个关键来推进工作。
基于此,博州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与兵团第五师的交流共建、融合发展,建立了一系列共创共建机制,打破行政壁垒,破除利益樊篱,深化双方全面合作,并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干部人才交流、旅游发展等更宽领域、更多层面展开实质性的合作,形成了经验互学、干部互派、部门对接、城市共建、文化共融的良好局面,推动了兵地融合一步步迈向深水区。近年来,共实现兵地互派挂职干部9批286人,第五师195名干部与地方96户农民结对认亲,互帮互助,共融发展;第五师32个单位分别与地方县(市)、乡(镇)政府结成互帮互助对子,79个基层连队党支部与地方村级党支部结对联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到人员、资源、信息共享,开展共创共建活动,同绘城乡发展蓝图。
鄂博共建探索“互动共赢”新路径
今年春节前夕,阿拉山口市的沙吾丽一家迎来几位特殊的“客人”——湖北黄石援阿工作队张明晖一行,他们是受湖北省黄石市27位领导的委托,来看望在阿拉山口市的“双结双促”亲戚们的。
送上慰问金和远方“亲人”真切的问候,就着茶点,聊着美景,屋内气氛融洽而温馨。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湖北省对口援建博州。湖北省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援博工作,始终将援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全局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援疆工作格局。2012年以来,湖北省党政主要领导带头开展“双结双促”活动,每人联系一个受援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结对子、结亲戚,促民族团结、促长治久安。目前,“双结双促”活动由湖北省主要领导扩展至6个对口援助市、所辖县(市、区)党政领导和省直、市直单位、企业主要负责人等多个层面。
俗话说:“亲戚经常走动才会亲!”2018年,湖北省以“多层全覆盖”机制为依托,积极为两地互访交流牵线搭桥。2018年7月,湖北省委有关领导率领省党政代表团来疆入博考察,并召开对口援疆现场办公会议;2018年9月和10月,博州、第五师双河市相关领导分别率领党政代表团到湖北,对接工作并座谈。湖北省15个对口支援市和博州4个县(市)、第五师9个团也纷纷组团互访对接,两地各级部门之间交流往来日益频繁。据统计,2016年以来,鄂博两地各级各部门累计互访300多批2800多人次。
鄂博两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加强合作,努力在文化、医疗、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等多个方面寻求突破。
以文化为媒,两地深化了兄弟般的情谊。湖北省积极引导和支持两地文化艺术团体互动交流,连续举办“长江讲坛”走进博州、“鄂博 • 楚星少年手拉手”等活动,连续组织湖北省队伍参加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首次促成湖北青年篮球队在博州比赛,推动博州“鄂博情 • 一家亲”大型民族特色歌舞节目到湖北省七市州巡演,促成湖北省大型红色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博州演出。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纽带,一幅幅“水乳交融”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契机,博州积极向湖北省及各市州学习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积极对接联系,已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达成共建共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机制;博州统战民宗部门还组织统战民宗干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赴鄂,学习借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民族宗教工作经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博州民族团结“同心圆”日益饱满,不过,这只是序曲,更精彩的华章还在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