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4月30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也隆重表彰了500名在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是对亿万职工群众的巨大鼓舞。
百年工运波澜壮阔,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先进性,用知识强身、用技术赋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中锻造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着我国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谭文波、张国云、库尔班江·巴拉提……这些闪光的名字,不仅是个人荣誉的勋章,更是新疆产业工人队伍的责任与担当。从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关的专家、工程师,到坚守戈壁公路的养护员;从精心呵护城市绿意的园林工人,到扎根基层的产业能手……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劳动模范们正以不懈的奋斗之姿,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担当,他们用行动证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平凡岗位亦可铸就非凡人生;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边疆热土同样孕育顶尖人才。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劳动者不仅是边疆建设的基石,更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新疆各级工会始终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与成长需求放在首位,构建起“思想引领、权益维护、技能提升”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这并非简单的服务叠加,而是把“职工需要什么”作为坐标系,将“工会能做什么”转化为方法论,真正让劳动者感受到“背后有依靠,脚下有舞台,眼中有光芒”。
近年来,自治区工会系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先后开展了“劳模工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劳模工匠进校园”“巾帼劳模工匠大宣讲”等活动,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巡回宣讲会、学习研讨会等,覆盖职工群众近万人次,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校园、进社区,让劳模故事传遍天山南北,让劳动精神“声”入人心,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如天山雪水般浸润劳动者心田,让技能报国的志向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2024年4月8日,自治区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国工匠进校园首场活动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努日合曼提·艾力听完劳模工匠的交流分享后激动地说:“听了前辈的故事,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我要做好规划,成为像张国云一样的大国工匠。”
为更好地让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为劳动者撑起权益“保护伞”,各级工会织密“全域维权网络”,创新建立“工会+法院+检察+司法+人社”劳动法律监督机制,并突出预防和协商的监督理念,面向用人单位发布工会“一函两书”,建立践行“枫桥经验”职工法律服务站277个,成立“维护职工权益律师志愿团”,这一套用心用情的“法治组合拳”,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助力企业和职工实现双赢。
在祖国最西端天山与昆仑山交界的乌恰县吉根乡小学,为一线教师配备了跑步机、椭圆机等健身器材;在绵延的边境线上,“职工之家”内配备了冰柜、空调、吸氧机等设备。这些细微之处的务实举措,提升了职工的生活品质,将尊重劳动者落实到每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
厚植成才土壤 选树行业标杆
在传递“娘家人”温暖的同时,厚植一线劳模工匠成长成才的土壤,选树行业标杆,发挥标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是新疆各级工会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的又一举措。
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变压器厂的车间里,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国云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产业工人。这位被誉为“变压器心脏手术师”的大国工匠,26年来坚守 在变压器绕线岗位,带领团队研发车间智能化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车间生产环境数据全自动监测。工会为其设立的“张国云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职工2000多名,已成为新疆高端装备制造的“人才摇篮”。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谭文波用三十余载青春书写石油报国传奇。这些年来,谭文波解决一线生产疑难问题80多个,技术转化革新成果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工会为其量身打造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更是打通了“名师带徒传技”模式,让他的经验转化为当地高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之一,校企合力,共同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这些先进典型的涌现,源于“立体化选树机制”,即通过“基层推荐—技能比武—群众评议—专家评审”四步流程,结合“创新贡献度”“技能带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指标,让“千里马”在公平机制中脱颖而出。这套机制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桎梏,让能者上、优者奖、干者荣,真正实现了“只要有真本事,天山南北皆是舞台”。
劳动模范们用执着与坚守、智慧与汗水,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奋斗篇章。当棉田的传感器实时传回生长数据,当露天煤矿上的智慧矿卡有序进场拉煤,改变的是劳动方式,不变的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内核。
弘扬劳模精神 砥砺奋进新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劳动者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新的答卷。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宏图中,他们既是脚踏实地的建设者,更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者。这里有用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的攻坚者,有用双脚丈量边境线的守护者,更有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人生的奋斗者。
在帕米尔高原的崇山峻岭间,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绵延着45公里长的边境线,这条需要穿越河流、山口和山岭的巡边路,印刻着吐尔地·吾斯曼一家三代的足迹。“守边是我们的责任,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洒在边境线上。”父亲的殷殷嘱托仍在耳畔。30年来,吐尔地每周巡边两次,行程累计16万公里。如今他的家中设立了红色护边博物馆,10岁的女儿成为小小讲解员,生动地讲述着一个个护边故事。这份跨越三代的家国情怀,是新疆劳动者精神谱系中最动人的篇章——守土有责的坚韧与传承,比昆仑山的岩石更厚重。
从与120马力至18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液压翻转犁到与200马力至30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液压翻转调幅犁,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郑炫见证了新疆农业发展的“科技力量”。她说:“不断变化升级的是农机农具,不变的是‘精耕细作’的匠心。”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熠熠生辉,更在一次又一次的产业升级中革新向前。
正如自治区总工会负责人所说:“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既是‘埋头苦干’的坚守,更是‘抬头创新’的突破;既是‘工匠技艺’的传承,更是‘国之重器’的担当。”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我区各族群众以百年工运精神为火炬,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奋斗、更加智慧的创造共同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繁华开遍处,自有耕耘人。今日之新疆,劳动之歌愈发嘹亮。劳动者的脚步,就是时代进步的鼓点;劳动者的双手,定能托举起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疆。
□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