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白素君
9月19日上午,在精河县托里镇大庄子南村的枸杞地里,62岁的陈华敬正忙着采摘鲜红的枸杞。从1993年最初的4.8亩零散试种,到如今成为年纯利润20万元的枸杞种植大户,陈华敬的人生轨迹正是精河枸杞产业从“小打小闹”迈向“全国知名”的生动缩影。
“当年看到邻居种枸杞,就跟着试种。那时候,枸杞树苗品种杂乱,一亩地最多产200公斤鲜枸杞,晒成干果后,每公斤售价仅二三十元。”陈华敬说,这样的零散种植模式,一直延续到1995年才迎来转机——当地从宁夏引进“宁杞1号”品种,用扦插的方式对本地枸杞进行品种改良。
“宁杞1号”耐旱、早果性好、颗粒饱满,试种后特别受欢迎,新品种不仅让枸杞产量提升,更点燃了种植户的热情,越来越多人投身枸杞产业。
1998年,随着枸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精河县被授予“中国枸杞之乡”称号,为当地赢得了一张“国字号”名片。
2000年,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种植标准不一、市场议价能力弱等问题,精河县推出枸杞产业“统一规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该模式不断优化升级,通过建立健全生产记录,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围绕提质增效、整形修剪、科学施药施肥、病虫害防控、农药残留控制等关键环节,深入种植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逐步建成高标准绿色枸杞种植基地。
“以前各家种各家的,技术跟不上,病虫害也多。”陈华敬感慨道,实行统一管理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鲜枸杞、干果价格比早年翻了好几倍。如今,陈华敬不仅在县城买了房、添了车,种植规模也扩大到95亩。
“每个村都有合作社,为适应市场需求,种植户不断更新技术和观念。”精河县托里镇大庄子南村党支部书记张伟康说,通过组织外出学习、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村里的枸杞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提升。今年,该村预计采摘500吨枸杞,其中大个头的精选鲜枸杞将作为水果销往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干果则通过企业收购、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往全国。
目前,精河县已成立25家枸杞专业合作社,创建27个枸杞品牌。在合作社带动下,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多亩,年产量达6万吨,产值超10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玉玲说,1999年,精河县成立枸杞研究所,2005年正式更名为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这一更名,标志着当地对枸杞产业的管理从单纯科研向全产业链规范化管理升级。
“我们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每一株枸杞树,每一次品种迭代、观念更新与产业升级,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种植户和企业的心血。正是这份匠心坚守与创新付出,成就了枸杞产业的‘红色奇迹’。”陈华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