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件
新政发〔2016〕135号
关于印发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2月26日
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气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十二五”期间,新疆气象事业围绕保障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初步实现了新疆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第一阶段奋斗目标。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订区部合作协议,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通知》。新疆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为保障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做出了贡献。
1.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完善。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区地两级和96%的县、53%的乡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机构,87%的地(州、市)、53%的县(市)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区地两级和91%的县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区地县三级政府组织的气象灾害防御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常态化,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实现乡村、社区全覆盖,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较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自治区气象局与24个自治区级相关单位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与“十一五”末相比,气象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由1.3%下降到0.85%。
2.气象服务民生能力不断增强
气象服务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水资源作用日益凸显。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较“十一五”末的79.6%提高至88.5%。重大气象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响应到位,预警信息覆盖面逐年加大。“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到位。为阿勒泰森林火灾、伊犁地震等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提供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地两级气象部门均成立了农牧业气象服务机构。为用户量身定制的农用天气预报及直通式服务日见成效。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工防雹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三级指挥、四级作业”、兵地联防的全疆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业务体系。人工增雨(雪)作业覆盖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年均增水6—8亿吨,年防雹作业保护面积4万平方公里。
3.气象监测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高
预报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研发及应用取得突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比“十一五”期间平均提高了2%,保持在90%以上,最高、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8%,分别达73%、68%。空间分辨率达到乡镇级,时间分辨率根据服务需求可达小时级别。强对流天气预警可提前20分钟。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DOGRAFS1.0)通过中国气象局业务化准入,空间分辨率从36公里缩小到9公里,在新疆区域的预报性能不断改进。
综合观测、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系统建设得到加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新疆技术保障分中心成立,区地县三级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疆地面气象站数量达到1817个(含兵团170个),平均站间距缩小至30公里,乡镇100%覆盖。地面观测17要素中11要素与全国同步实现自动化,地面观测自动化程度达到64.7%。新建土壤水分、雷电、气溶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184个。全疆已有新一代天气雷达14部(含兵团5部、民航1部)。新建温泉太阳磁场和塔县太阳光球色球观测站,喀什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顺利推进。沙漠边界层观测、农林小气候与森林生态气象观测为气象科学研究提供良好支撑。
4.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气候变化及归因分析、树木年轮气候及水文、环境等研究成果丰富。为自治区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气象科技支撑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实施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新疆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新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新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及中亚区域树木年轮网络资料不断丰富,区域不断扩大,建立了区域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平台。建立了新疆大气污染监测预警平台,积极参与自治区“重点城市控制PM2.5治理汽车尾气”专题研究。为多项国家清洁能源发展项目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200多项。
5.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6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1.2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加了近1倍,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增加了1.3倍。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85篇,其中SCI、EI收录81篇,12项实用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主持项目获省部级奖励3项,参与项目获国家级奖励3项。建立开放合作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以深化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改革为契机,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展新疆及中亚区域(以下简称“中亚”)科学研究和科技合作,成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启动了《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举办了两届中亚气象科技研讨会,中亚五国签署《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
6.气象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出台了新疆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少数民族干部、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青年业务科研骨干及管理人才培养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强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新疆分院能力建设。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由“十一五”末的37.3%提高到60.4%,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10.2%提高到14.2%。青年骨干成长迅速,1人荣获WMO青年科学家研究奖,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2人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1人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7.气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治区将气象灾害防御列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气象标准化发展工作纳入《自治区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11—2020)》,完成了2项国标、3项行标、7项地标。推进了气象行政审批和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发布了权责清单。发挥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形成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格局。
援疆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捆绑式”援疆成效显著。实施了《全国气象部门对口支援新疆气象工作方案》。90名干部赴疆挂职工作,百余名专家不定期赴疆开展援助。60余项援疆项目顺利实施。12836万元援疆资金有效提升了基层现代化水平。
全力做到部门维稳和业务两手抓两不误,勇担责任确保部门安全稳定。全疆气象部门每年抽调1/3的人力参加反恐维稳工作,派出545名气象干部职工积极参加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党建工作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不断完善纪检机制,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善。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级青年文明号”、“自治区先进党支部”、“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等荣誉集体。
8.兵地气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兵地气象部门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在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协调发展等方面进入新阶段。建立了资料实时交换共享、重大天气会商、人影作业联防等业务流程。兵团气象综合观测网络不断完善,现有地面自动气象站170个、数字雷达25部,基本覆盖兵团主要辖区。人影作业联防效果显著,在奎玛流域、博尔塔拉河流域、伊犁河谷、塔额盆地、阿克苏、喀什等地实现了兵地跨流域联防。
(二)“十三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形势。
1.气象保障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面临新使命
气象灾害防御关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职责。“十三五”时期是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气象部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气象部门在履行社会稳定职责、保持部门和谐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维稳工作常态化、标准化和业务化与自治区要求还存在差距。
2.气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建设面临新挑战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发展机遇面前,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面向中亚、南亚的前沿,新疆气象部门在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联合各相关国家的气象、水文部门,共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资源、气象灾害、农业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及应对问题,有效提升新疆及中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缓和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3.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气象现代化任务艰巨 新疆气象现代化水平与中东部发达省区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气象综合探测能力、精细化预报预测水平、干部人才队伍体量和素质等方面差距明显。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和灾害多样、针对中亚和新疆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积累不足、南北疆发展不平衡等制约着新疆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气象现代化任务艰巨而繁重。
二、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握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战略历史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支撑,发展智慧气象,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为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发展理念。
突出创新引领,激发发展活力。突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气象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深度融合。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亚大气科学研究院建设,实施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
坚持协调共进,补齐发展短板。推进中亚及新疆区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共同提升和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推进科学研究与核心业务共同发展、南北疆与兵团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重视绿色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为有序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人工增水和防雹、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开放合作,汇聚智力资源。加强与中亚、南亚等国家水文、气象部门和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交流,汇聚智力资源,坚持开放发展。成立中亚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加强气象人才培训。开放气象服务市场,提高气象服务竞争力。
强化共享发展,提升气象效益。强化防灾减灾关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气象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发挥气象部门和气象科技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维稳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反恐维稳责任体系,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安全生产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具有新疆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新疆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中亚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气象系统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疆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核心监测预报预测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基本满足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需求。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气象预报业务基本建成。中亚大气科学研究院形成规模并发挥重要作用。
以智慧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养明显增强,公众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等气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开放有序多元化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产品更加智慧、多样和有效。
气象保障绿色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保障气候安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决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与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农气象服务、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工增水作业覆盖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年均增水27—41亿吨。
气象科学管理体制更加成熟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气象标准完备率和应用率稳步提高。气象行政管理及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有序,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明显提升。更加重视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主要指标
| 现状值(2015年)
| 目标值(2020年)
|
1
| 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
| 75%
| ≥90%
|
2
|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 88.5%
| ≥90%
|
3
| 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
| 0.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