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7月20日摄)。

自治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操控新装配的“无人机搭载环境气体检测仪”对园区企业无组织废气排放进行巡航监测(2024年2月28日摄)。

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开展污染源现场监测(2024年4月27日摄)。

自治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监督帮扶工作(2023年11月27日摄)。

全国美丽河湖--赛里木湖(7月20日摄)。为保护赛里木湖美景,我区生态环境部门对其水质进行了严密监测。
9月的新疆,天空如洗、白云轻飞,湖泊烟波浩渺,绿洲绿意葱茏。引人入胜的自然美景背后,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保护这一方净土,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和心血。
自治区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系统治理生态环境,紧紧围绕美丽新疆建设目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2021—2024年连续4年获得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谱写了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蓝天颜值”飙升 “河水气质”焕新
曾几何时,“乌—昌—石”区域的上空一度被雾霾笼罩,特别是到了秋冬采暖季,蓝天成了人们遥不可及的念想。曾几何时,头屯河、吐曼河一度脏乱差,让沿岸居民苦不堪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随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逐渐深入,“乌—昌—石”区域从“盼蓝”“晒蓝”到“常态蓝”,往昔“避之不及”的河流不见踪迹,华丽转身变得“亲水宜居”。
蓝天越来越多。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实施十件民生实事,以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整治为重点,聚焦大气环境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区空气质量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7%,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4微克/立方米、28.4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6.9%、9.7%;重污染天数合计24天,比例0.5%,同比减少43天,下降0.8个百分点。天山北坡城市群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PM10、PM2.5同比分别下降了19.4%、15.2%。
“乌—昌—石”区域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7%,特别是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达到312天,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成绩,各族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
水越来越清。自治区严格水质目标管理,加强水质达标研判分析,排查河湖岸线,推动297个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建设。2024年全区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纳入国家考核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稳步推进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博乐市“无废城市”建设,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三化联动”无废园区模式入选国家“无废园区”典型案例。2024年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3.5%,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
截至2024年底,自治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4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区“十四五”目标,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5年达到90%以上。同时,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14个地州市第一轮督察全覆盖,有序开展第二轮省级督察,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高质量推进美丽新疆建设
今年初,《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新疆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到2027年美丽新疆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新疆基本建成,本世纪中叶美丽新疆全面建成。《实施意见》结合新疆实际,明确了7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新疆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新疆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新疆建设全民行动、建立健全并细化落实了美丽新疆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办法措施。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坚持系统思维,聚焦服务主线,强化顶层设计,一体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新疆建设各领域行动全面展开,推动各地以美丽城市、美丽河湖、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为载体,高质量推进美丽新疆建设任务落实。同时,以美丽新疆建设为牵引,启动编制《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以及大气、水、土壤、核与辐射等相关领域专项规划。
全区生态环境系统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着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强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深化重大科技需求凝练,谋划储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积极构建重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基本实现环境管理要素全覆盖。推动重点行业生态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衔接。探索开展温室气体遥感监测,推动产品碳足迹管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身处青山绿水之间,人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全区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集中力量攻克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让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环境幸福感。
2024年,新疆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PM10和PM2.5年均浓度、重污染天数同比均呈现不同幅度改善。今年1—8月,天山北坡城市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又增加0.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同比减少0.5个百分点。
不俗的成绩单折射出全区生态系统捍卫“新疆蓝”的艰辛奋斗历程——
全区生态环境系统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主战场,统筹抓好燃煤源、工业源、移动源综合治理。2023—2024年,对污染物排放量50吨以上企业实施靶向治理,累计投入资金约112亿元,实施“一企一策”治理项目1413个,完成30台煤电机组“三改联动”、279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减少污染物约3.3万吨。环保绩效A、B级企业达到54家。淘汰老旧车辆2.3万辆,更新新能源车1.9万辆。完成农村清洁能源替代26.2万户,“乌—昌—石”“奎—独—乌”区域基本清零。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今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整治”民生实事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深化减排措施落实,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高品质环境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组织天山北坡城市群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污染治理“回头看”工作,完成143家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完成“一企一策”治理项目117个,完成915万吨钢铁、864万吨水泥、570万吨焦化产能超低排放改造,淘汰95台6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农村清洁能源替代8937户。积极组织各地争取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项目资金10.92亿元,同比增加32.3%,助推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
近年来,新疆旅游火爆出圈,壮美的风光、清新的空气、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看不够、玩不够,来了还想来。火爆的背后,环境质量的改善功不可没。这其中,最直观的就是遍布各处的美丽河湖。
“赛里木湖蓝”成为全国各地游客微信朋友圈的新时尚,喀纳斯湖、博斯腾湖、天山天池……新疆的每一处湖泊都让人流连忘返,而这些湖泊之所以美得醉人,都源于精心呵护。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规范入河(湖)排污口审批管理。全疆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69个,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申请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6.19亿元,用于河湖生态保护及修复、湖泊生态健康调查评估、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对乌伦古湖流域、博尔塔拉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等重点水体实施生态修复,修复河谷林草和尾闾湖湿地,加强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全区建成50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形成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全区重点流域水质实时监测。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完成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组织开展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完成自治区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及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项目。有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在改善我区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深化科技支撑,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发挥专家和科研成果智力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技术集成示范》和《“乌—昌—石”区域大气重污染综合成因与深度治理技术研究》项目实施,通过系统研究污染综合成因、探索深度治理技术,为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科学路径,推动大气环境整治向纵深推进。
展望未来,新疆生态环境系统将坚定不移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美丽新疆建设,努力让这片辽阔疆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各族群众在宜居环境中共享美好生活,为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注入新疆力量。
□文图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