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晨,都有不少老人来到“爸妈食堂”用餐。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建国路220号院的“爸妈食堂”是东门街道聚焦辖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而打造的民生项目,通过定制营养均衡的菜单,精准匹配老年人健康饮食需求,深受辖区老人欢迎。□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李瑞摄

11月2日,博乐市青得里街道长城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为80周岁以上有就餐需求的老年群体集中发放爱心助餐券。 □马依然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倩
深秋的伊犁河谷,白杨树的叶子已变得金黄。可克达拉市67团康养院里,负责人赵光伟正陪着一位老人散步。老人走得很慢,他也放慢脚步,“陪着他们就像陪孩子,急不得。”
在新疆,有许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一个时代性命题——如何更好地老去?他们的答案,藏在养老院的日常琐碎里,飘在社区食堂的饭菜香气中,也回荡在徐徐开动的旅游专列上。
康养院里
一扇被镜头打开的门
“爸,你快看,这条视频的点赞过千了!好多人在问咱们院里的情况呢!”
201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儿子赵志强举着手机,兴奋地跑到赵光伟面前。手机屏幕上,是赵光伟和院里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翟叔”逗趣的日常。这条无意中记录下的生活片段,就像一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评论区里很热闹,有人被逗得哈哈大笑,有人好奇地问:“这是养老院?跟我想象得一点都不一样!”也有人感叹:“这位院长真有耐心。”
作为一个甘肃出生、新疆长大的汉子,赵光伟的人生经历很丰富。他卖过水果,走南闯北地打工,最后在北京朋友经营的一家养老院里,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吸引他的,不仅是这个行业巨大的需求,更因为妻子王静心里也藏着开办养老院的梦想。“看到那些老人,就觉得亲切,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王静的话说进了赵光伟的心里。
2014年,夫妻俩放下手头的生意,从给老人翻身、擦洗做起,一步步探索管理养老院的门道,从护理员做到院长和培训讲师。
2019年,带着积累的经验和满腔热忱,他们回到新疆,接手了霍尔果斯市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创业初期的兴奋,很快被现实冲淡。“开业头两个月,几乎没有老人愿意来。”赵光伟回忆道,“大家对养老院,心里总有各种顾虑。”
转机来得偶然。性格开朗的赵光伟,平时喜欢用手机记录和老人相处的点滴。有一次,他把一段自己与老人逗趣的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引来不少关注。“原来这么多人想知道养老院里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儿子赵志强看到了机会,开始认真帮父亲拍摄、剪辑视频。
没有剧本,没有美颜,镜头里是最真实的样子——80多岁的“翟叔”每天乐呵呵地来找赵光伟讨要“欠款”;开饭时,老人们像孩子一样整齐地坐在食堂等待;护理员一边分饭,一边给老人擦拭嘴角。
就是这些平凡瞬间,打动了屏幕前的人,粉丝数从1万涨到30万。信任,也随着关注一点点建立起来。天南海北的老人因为看了视频找过来——有乌鲁木齐、博乐来的,有重庆、兰州、内蒙古来的。很多人坦言,他们或他们的子女,先在直播间里“蹲守”观察了好几个月,亲眼看到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才终于放下心来。
“养老,绝对不只是管吃管住那么简单。”站在如今已颇具规模的康养院里,赵光伟的想法愈发清晰。他的两家康养院,早已超越传统模式。春天,他会组织身体状况允许的老人去踏青;秋天,会为相伴几十年的夫妻举办温馨的金婚庆典。他将居住、护理、康复、文化、娱乐融合在一起。
如今,赵光伟看到了更大的前景。“伊犁这么美,为什么不把养老和旅游结合起来呢?”他计划发展“旅居康养”,让那些天南海北的老年粉丝,来这里小住一段时间,既享受专业的照护,又能饱览新疆的美景。
“这叫‘夕阳事业,朝阳产业’。”他笑着说。
社区食堂
品尝幸福晚年的滋味
中午,暖阳斜照在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喀什东路街道乌东站社区本味上品餐馆门口,三三两两的老人刷脸进门,熟稔地和柜台后的餐馆负责人刘果打招呼。
“今天有啥菜啊?”
“有您爱吃的豆腐烧鱼,炖得可烂乎了。”
很快,取餐区前就排起了队,空气中弥漫着家常菜的香气。75岁的陈淑兰老人端着餐盘,仔细端详着十几种菜品,最后选了土豆牛肉、豆腐烧鱼块和一份清炒上海青。“年纪大了,去菜市场挑挑拣拣也累,自己在家做,吃不完还浪费。”她一边找位置坐下一边说,“这里多好,花样多,荤素搭配,我们老人吃一顿才10块钱,又经济又实惠。”
刘果在这里经营餐厅已有10多个年头。谈及开办社区老年食堂的初衷,他说:“街坊邻里这么多年,没少照顾我生意。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吃饭不方便,我就想着,能为他们做点啥。”
开办老年食堂虽是民生工程,但对经营者而言,也是一笔需要精打细算的生意。刘果有自己的经营智慧。他的食堂采取“以商养老”的模式:午间自助餐主要面向老年人,价格实惠;同时,食堂也对周边居民、上班族开放;他还计划承接周边学校的餐饮管理和餐食配送业务。
“用其他方面稳定的盈利,来支撑老年餐的优惠,这样才能细水长流,长久地做下去。”刘果说,为了最大限度方便老人,自己引入了刷脸支付系统。“身份证、现金容易忘拿也怕丢,‘脸’总不会忘嘛。”这个贴心的细节,让许多老人连连称赞。
街道和社区也在积极帮忙想办法。据了解,未来这里将逐步探索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基金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多元运营模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有时候,看到子女趁着午休,陪着家里老人一起来吃饭,有说有笑的,那个场景,让人心里头暖和。”刘果说,“我们不光是想提供一顿饭,更希望这里能有‘家’的氛围。”
适老旅游
换个活法看世界
10月的乌鲁木齐站,空气清新。站台上,一支特殊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850多名旅客,平均年龄超过60岁,他们提着行李,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兴奋与期待。这是新疆铁路今年开行的第70列“银发旅游专列”。
“我妈妈今年84岁了,我和姐妹们组织的鼓队这次也都来了,我们要跳着麦西热甫,一路向南出发!”队伍中,精神矍铄的黄玉芬声音洪亮,她挽着老母亲的手臂,眼里闪着光。对她和许多同龄人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旅行,还实现一个夙愿。
新疆和平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洪涛,在旅游行业已经沉淀了20多年。他见证了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刚入行时,很少见到专门出来旅游的老年团。那时的老人,习惯说‘等以后有时间’,或者要留在家里带孙子孙女,消费观念也比较保守。”
郭洪涛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的观念转变很大,他们更想得开了,走出去看看世界的意愿非常强烈。而且越来越多的子女也特别支持父母出去旅游,把这当作一份孝心。”他说。
需求在变,产品也必须升级。郭洪涛发现,现在的银发游客,早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和“一味追求低价”,“他们更看重舒适度、安全性和服务的品质,要求越来越细。”他说。
为更好满足银发游客的需求,旅游专列也悄悄做起“适老”文章。车站开辟了专用通道和候车区,避免老人拥挤排队。车厢走廊铺上了防滑垫,洗漱间加装了牢固的扶手,每个包厢都设置了紧急呼叫按钮。专列上配备了专业的随车医护人员,每天可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还备有齐全的常用药品。随行工作人员都接受了应急救护培训。此外,还准备了老花镜、放大镜等物品,就连旅游专列的餐车,也专门为老人设计了低糖、低盐、低脂的营养套餐,菜品软烂适中,易于消化。
“我们观察发现,那些行程舒缓、服务精细,还能提供社交机会的产品,特别受老年人欢迎。”郭洪涛说。为了回应这一市场需求,他未来的计划也更加具体:除了持续优化火车出游的方式,还会考虑飞机、游轮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舒适度;在线路设计中,将更多融入康养元素,并尝试开发一些“寻根”或“知青回忆”等带有文化情感主题的线路,增强旅途中老人的内心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