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8月18日18时许,随着一阵阵汽笛声的轰鸣,今年第4706列中欧班列在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站民警的指挥下缓缓驶出阿拉山口铁路口岸综合查验场,前往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站口岸。
“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站不断优化通关便利措施,实行7×24小时通关机制,通过建立御风警航分队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查验效率,做到‘即到即查,即办即走’,实现了出入境列车‘零等待’,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活力。”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副站长张明说。
“生命禁区”里的国门卫士
“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阿拉山口以“中国著名风口”的严酷闻名于世,年均8级大风达160天以上,夏季热浪奔涌,冬季寒流来袭。
“那时候真苦,但没人叫苦,就觉得守好国门的责任比天要大。”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三队民警关立志摩挲着掌心那层厚厚的老茧说。
在关立志的回忆里,刚入警那会,夏季第一次跟随师傅查验货运列车时,他咬着牙,抓住滚烫的车梯,奋力攀上四米高的车顶。近七十度的铁皮灼烤着手套和鞋底,汗水瞬间浸透制服,顺着帽檐滴落在滚烫的钢轨上,发出“滋啦”的轻响。特制手套下,新磨破的水泡混着汗水,每一次抓握都带来钻心的刺痛。千米长的列车,55节车厢,一节又一节……没有捷径,唯有攀爬、查验、再攀爬。
“车皮再烫,也不能丢了心里的准星!一处疏漏,就是国门防线的窟窿!”师傅的声音不断在耳边响起。那些被汗水反复浸透又晒出盐渍的迷彩服,那一双磨破泡又结痂的手掌,是那个年代刻骨铭心的烙印。
当年,在这片被喻为“不可能之地”的生命禁区,戍边民警每日攀爬列车的高度累计相当于登顶一次珠穆朗玛峰,每年徒步巡逻里程可横穿整个地球。正是这样的环境才磨砺出了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传承数十年“驻大风口、立大志向、保大通关、做大奉献、促大发展”的风口国门卫士精神!
中欧班列逆风跑出“加速度”
“各点位注意,2道入境中欧班列已进入限定区域,值班民警注意审图!”执勤一队副队长梅亮对着对讲机发出清晰指令,声音沉稳有力。
车厢内部货物的三维图像清晰地呈现在后台大屏上,风险分析系统高速运转,可疑之处被值班民警精准捕捉。与此同时,“5T”系统敏锐地捕捉着列车运行的每一帧画面和关键部件的图像。“后台提示,第42节集装箱图像边缘有轻微密度异常,请登临组重点核查!”指令精准传来。
“收到!登临组跟我来!”梅亮拿起执法记录仪和查验设备,带着两名年轻民警,直奔目标车厢。“再也不用像十年前那样冒着酷暑严寒、顶着狂风攀爬整个列车。智慧系统像精准的导航,将我们直接引向需要关注的‘关键点’。”梅亮对记者说道。他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执法记录仪:扫描箱号、核对铅封信息、对重点部位进行高清拍照取证。
“目标集装箱核查完毕,确认安全无异常!”梅亮的声音通过对讲机清晰地报告,年轻的民警小刘看着副队长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感叹道:“您这速度真快啊!”
梅亮放下查验设备,抬头望着空中悬停的无人机,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掌心那层见证了十年风霜的老茧。他嘴角上扬,笑着回应:“省力、精准、安全、高效,这才是咱们新时代国门边检该有的样子!”
今年以来,在焕然一新的铁路综合查验场,一列又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驶出驶入阿拉山口岸。截至8月18日,口岸进出口货运量高达1712万吨,同比增长4.73%;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通行已达4706列,货运量903万吨,占据全国总量的36%,平均通关时效迈入“分钟级”新时代,创下历史峰值。
高质量推动口岸经济“迎风而上”
8月12日清晨,阿拉山口公路口岸,引擎轰鸣,8辆满载货物的“钢铁巨兽”并排驶入崭新的查验区,车身还带着长途奔波的仆仆风尘。
边检民警申远鹏和同事们立即开展查验工作。驾驶室里,白俄罗斯籍货车司机BAHAMAZ YURY看着护照上红的发亮的“入境验讫章”,对着查验完毕的民警竖起了大拇指。
张明告诉记者:“在阿拉山口口岸,通关‘零等待’成常态,‘即到即查、随查随走’的承诺成为现实。在这里,中欧班列等跨境运输专享预约通关、专用通道,国门“首站”温暖中外旅客,移民事务服务中心集应急救援、法律咨询等服务于一体,为跨境人员提供‘进一门、解百忧’的一站式服务。”
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移民管理警察们,年复一年,日夜坚守国门一线,以忠诚为底色,以担当为笔、以奉献为墨,全力保障着阿拉山口口岸这条“大动脉”畅通无阻。他们,用铮铮誓言铸就坚不可摧的国门钢铁防线,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的边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