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与博州人民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2018年1月至8月向上级转院37人,门急诊转诊81人。接受上级医院转回病人18人,解决了病人到上级医院就诊难的问题;市人民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3人次,下转病人使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人能够得到连续、完整的治疗。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成立了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制度,制定了双向转诊工作制度和转诊流程;同时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认真学习分级诊疗相关文件,以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实施。二是积极推进双向转诊工作,尤其是做好双向转诊与相关医疗机构的对接工作,加强与上下级医疗机构的联系,提高转诊会诊质量和效率。三是抓好抗菌药物专项治理,继续推行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次均费用、大型检查阳性率、药占比等考核指标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够做到根据病情需要上转病人,但上级医院转回来的病人却很少。“转上”不“转下”,双向转诊变单向转诊,目前医院大多数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向自治区级、地州级医疗机构转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病人,可以转到县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的却非常少,由上转下非常困难,与上级医院沟通还不到位,总体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挥运作,重形式不重实质。二是受城乡居民就医观念的影响。由于医疗条件不均衡,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多集中在三甲医院,居民对县市级医疗机构缺乏信任。三是差别化支付制度落实困难。由于自治区级、地州级医院医保报销比例、服务价格与基层医院无明显差距,很难依靠医保杠杆来推动分级诊疗,目前的医保差别化支付不能真正引导患者分流就诊。四是市人民医院诊疗能力不足、诊疗范围局限、医务人员配备不足、绩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患者不愿回基层医院治疗。
四、整改措施
一是按照自治州分级诊疗实施方案要求,积极与州级医疗机构沟通对接,同时争取州卫计委的相关政策支持,促进双向转诊的有效落实。二是着眼保基本、强基层、重激励,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其有能力、有动力“接”。建立基层考核激励机制。重点考核延时服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指标,奖励增量,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强化基层专业力量。补充基层医务人员,注重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主干型科室发展;配置援疆专家时,争取上述专业的专家;医师进修学习时,优先安排上述科室;推动“医联体”建设,重点争取主干型专业的专业技术支持和进修。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居民可享受就近社区家庭医师的全家个性化服务与健康管理,社区康复、家庭病床出诊等服务,建立基层“健康守门人”制度。三是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构建便捷连续、实惠有效的诊疗服务链和建立管理体系,让患者乐于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利用手机APP等智能服务,帮助患者自我监测、动态管理疾病状况,方便就诊转诊,有效提高健康管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