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市产品质量水平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累计市场主体总数2918户(其中:企业1469户,个体工商户1449户),注册资金811.24亿元。
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共380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6家,食品流通经营户200家,餐饮服务单位157家,职工食堂12家(含5家学校食堂),药店3家,诊所1家,医院1家;新受理食品经营许可200件;市域范围内无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销售市场。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共45家,特种设备共295台(套),其中叉车130台(停用1台),电梯67部(停用3台),起重机械36台(停用1台),锅炉7台(停用4台),压力容器55台(停用39台)。
二、2019年全市产品质量工作概况
㈠ 产品质量监管。一是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对9家建筑产品生产和销售主体,依法开展建筑产品的监督检查,未发现产品质量问题。二是开展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严厉查处侵权假冒行为,查办案件1起,罚没款5000元;完善消费维权体系建设,解决消费投诉举报率达到100%;严格落实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制度,2019年度抽检食用农产品60批次,合格59批次,立案查处1起,罚没款10020元;三是重点开展汽柴油、日用消费品、建材产品、特种设备等7项专项整治行动。
㈡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全年检查食品经营单位864户(次)、药品经营单位20户次,下达整改通知书27份,办结食品药品案件14起,罚没款共计102400.46元,其中销售劣药案件1起,罚没款2210.46元。依法销毁假劣食品、日化品、酒类、烟草等4个大类34个品种,货值12.36万元。
㈢质量基础加强。一是计量监督稳步推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监督抽查辖区内在用水表4674块(其中智能水表4027块、高效节能水表64块)、电能表66721只、燃气表625只(其中在用350只),受检率100%、合格率100%是。开展计量器具备案工作。对市人民医院40余台强检计量器具及阿拉山口艾森特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华油钢管有限公司2台地磅进行备案登记,并积极协调州计量所检定。二是标准化工作初见成效。坚持自主创新、节能损耗、环境保护为重点,引导帮助企业制定企业标准,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督促企业开展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工作,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标准水平,不断加强企业的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技术检验能力不断增强。市综合检验检测部门 2019年共检定计量器具395台(套),其中压力表150只,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10台,机动车地感线圈测速系统38套,机动车雷达测速仪45套(其中:固定式机动车雷达测速仪37套,移动式雷达测速仪8套),数字指示秤(30kg)152台,共计免征检定费用128520元;市综合检验检测所培训2名业务人员,正在申请F1等级毫克(克)组砝码标准装置器1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新建标工作。
㈣质量诚信体系逐步建设。建立以企业质量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质量诚信体系,实施企业质量社会责任承诺制度,充分发挥标杆企业注重诚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引领示范作用。实施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建立质量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质量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质量信用社会监督,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应用,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截止10月中旬,共移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163家,移出6家;移入严重违法企业1家,移出1家。
三、产品质量提升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㈠ 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主质量安全意识差,未认真落实进货验收制度或缺乏检验手段,也未进行委托检验,忽视了检验环节。二是企业片面追求利益,在生产过程中过分降低成本,生产工艺相对内地同行企业落后。三是部分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不熟悉,生产过程管理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㈡ 质量基础有待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化技术人才匮乏、竞争力不强。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对标准化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认识不够,制定、公布企业标准的能力和积极性不高,行业标准延伸和普及面不深不广。二是地方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能力明显不足,检验检测能力扩项不足,现有检验检测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主要是检测设备投入不足,技术人员配备不到位。
㈢ 质量监管有待加强。一是执法检查、抽样巡查等日常工作的不足。二是认证监管能力有待加强。主要原因是市局仅有2名人员,还担负特种设备、计量、知识产权工作,未进行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工作基本靠上级局推动。
㈣主导产业缺乏优势。本市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从事粮食加工、原料初加工,虽然建有质量检验室,但是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存在质量风险隐患。一旦生产原料原因或不可预计的生产事故,产品质量将无法保证。大多企业科研投入不足,生产配方、工艺技术停留在最初建厂时水平,产品质量控制不严。
四、对策建议
㈠ 抓主体责任。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质量发展的主体。质量出问题,根子在企业。要推动企业全面履行质量主体责任,严格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监管。
㈡ 抓质量提升。一是将“质量发展”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质量提升,围绕提高质量竞争力推进品牌建设,围绕保安全、惠民生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健全完善质量激励机制,落实各项质量奖励措施,探索设立质量奖。三是加强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认真总结市政府质量工作考核经验,将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㈢ 抓技术基础。着力提高计量监管、标准化水平、认证认可水平和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提高整体水平和支撑能力。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要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鼓励骨干企业成为企业标准的制定实施主体。
㈣抓质量监管。一是加强执法单位间质量监管、执法打假的联动合作,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情况通报、两法衔接和信息共同发布。二是质量监管工作下移,划分质量监管片区,落实监管人员,聘请监督人员,质量监管触角不断延伸,形成“全员监管、全面监管”的大格局。
㈤ 抓质量宣传。结合“3.15”、“质量月”等活动,积极开展质量知识“五进”活动。鼓励新兴媒体积极开展质量文化的公益宣传和质量诚信的舆论监督,普及质量知识,沟通各方观点,引导全社会关注质量、重视质量,形成崇尚质量、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